微信掃一掃
越非遺,越精彩
古越大地,名城紹興
山水錦繡,物產(chǎn)豐盈
養(yǎng)民生而多名士,育文化而涵非遺
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是寶貴財富,也是精神家園
......
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作為非遺傳承的關鍵紐帶,是讓非遺在歲月中鮮活流轉的核心人物,他們承載著非遺的靈魂,將代代相傳的技藝與文化持續(xù)接力傳遞。
紹興目前,共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123項,代表性傳承人167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301項,代表性傳承人445人。
魏喜明
嵊州吹打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魏喜明表演、授徒傳藝。
向上滑動閱覽
魏喜明,女,1954年出生于嵊州市黃澤鎮(zhèn)白泥坎村一個民間音樂世家。自幼生活在嵊州吹打音樂的氛圍中,耳濡目染間對嵊州吹打產(chǎn)生濃厚興趣,并與之結下不解之緣。后出嫁成家,而其公公便是后來的嵊州吹打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尹功祥(已故),從此開始師承尹功祥系統(tǒng)學習吹打技藝,并進入白泥坎村樂隊,得尹功祥之真?zhèn)鳎饾u成長為樂隊主力。在2010年尹功祥去世后,魏喜明更是成為樂隊負責人,正式擔綱起嵊州吹打的保護傳承重任。
她積極開展傳統(tǒng)樂譜的挖掘整理,做好記錄保存工作;大力推動曲目的創(chuàng)排和演出,堅持開展傳承實踐促進項目活態(tài)傳承;積極開展帶徒授藝,悉心培養(yǎng)后繼人才;組織參加各級各類展演交流活動,推動項目進校園、進文化禮堂等傳承教育和傳播服務,加強宣傳推廣,全面推動著嵊州吹打在當下的保護傳承和傳播服務。
嵊州吹打參加浙江省首屆民間藝術節(jié)。
嵊州吹打,是浙江省嵊州市地方傳統(tǒng)音樂。源于廟會文化,與佛教音樂密切相關,主要用鑼、鼓、二胡、京胡、三弦、鈸、嗩吶、長號等樂器來演奏。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村民社賽”、廟會祭祀活動。到明代中葉,在剡中大地十分盛行,從事吹打樂的演奏班社組織遍布鄉(xiāng)鎮(zhèn)和農(nóng)村,逢有婚喪喜慶、喪葬祭祀、迎神會及龍燈舞獅等活動,均結班演奏。
王鶯
新昌調腔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王鶯表演新昌調腔。
向上滑動閱覽
王鶯,女,1971年出生于新昌城南鄉(xiāng)。一級演員,曾任新昌縣調腔劇團團長,肩負著實現(xiàn)新昌調腔繼往開來、守正創(chuàng)新的重任。從藝40多年來,熟練完整掌握了項目的系統(tǒng)知識和核心技藝,始終堅守在基層院團為調腔奉獻,繼承傳承了元雜劇《漢宮秋》、明南戲《三關·封金掛印》、明傳奇《水滸記·殺惜》、清傳奇《鐵冠圖·煤山》等調腔發(fā)展史上各階段的重要代表劇目,成功塑造了漢元帝、崇禎、張定邊、程嬰、挑水伯、甄清官等諸多個性鮮明、形象迥異的人物,曾獲得浙江戲曲表演金桂獎、白玉蘭主角獎等諸多榮譽。
擔任團長期間,她非常重視傳承梯隊建設,培養(yǎng)的第七代傳承人中多人在全國和省市大賽中屢獲佳績,2020年又開設了第八代傳承班。2022年,王鶯還帶領劇團獲得了中宣部全國現(xiàn)金基層文藝院團的稱號,為新時代新昌調腔的保護傳承傳播作出突出貢獻。
新昌《鬧九江》演出劇照。
新昌調腔,是古老的戲曲聲腔之一,又名掉腔、紹興高調、新昌高腔。調腔是元朝統(tǒng)一后“北曲南移,南腔北上,南北聲腔交流“的產(chǎn)物,從產(chǎn)生至今約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是明代南戲“四大聲腔”之一余姚腔的惟一遺音,被戲曲界稱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新昌調腔以新昌為中心,流布于浙東紹興、蕭山、上虞、余姚、嵊州、寧海等地。
吳鳳花
越劇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向上滑動閱覽
吳鳳花,女,1970年出生。作為當下越劇傳承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和典型代表,師承越劇名家范瑞娟,一級演員,越劇屆唯一“二度梅”獲得者,先后摘得諸多國家級、省級獎項,入選浙江省特級專家,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從藝40多年來,在繼承范派表演藝術的基礎上,善于學習吸收,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逐漸形成了“文武兼?zhèn)?、個性鮮明”的表演特色與藝術風格,音域寬廣、嗓音甜美,吐字清晰、唱腔細膩,是越劇界難得的文武小生,得到觀眾和行家的廣泛認可,成功塑造了《陸文龍》中的陸文龍、《貍貓換太子》中的陳琳、《穆桂英掛帥》中的楊宗保、《越王勾踐》中的越王勾踐、《王陽明》中的王陽明、《青藤狂歌》中的徐渭等一系列文武兼?zhèn)?、性格迥異的舞臺形象。此外,還擔任著紹興小百花越劇團黨支部書記、藝術總監(jiān),是越劇傳承發(fā)展的領軍人物。
吳鳳花參與越劇演出照片。
越劇發(fā)源于紹興嵊州,發(fā)展于浙江,發(fā)祥于上海,繁榮于全國,流傳于世界,有“中國第二大劇種”之稱,也被稱為“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
越劇,早期稱小歌班、的篤班、嵊劇、剡劇等,前身是嵊縣(現(xiàn)嵊州市)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3月27日,開始演變?yōu)閼蚯问?。早期藝人基本上都是半農(nóng)半藝的男性農(nóng)民,女子科班出現(xiàn)后,女演員不但代替了男班藝人,更推進了越劇的發(fā)展、成熟。
田敏
紹興目連戲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下圖 | 田敏在《目連救母 》《追薦》一場中表演疊羅漢。
向上滑動閱覽
田敏,男,一級演員,1974年出生于嵊州梨園世家,13歲入新昌調腔劇團學藝,主工小丑,能夠熟練演繹目連戲中所有的丑角。尤其在代表性角色“白神”表演過程中,既傳承前輩舞臺藝術精髓,將“白無?!钡慕巧茉炷媚蟮轿?,又根據(jù)自身條件增加了上高臺、下高臺及旋子、矮步等技巧,既不損害原劇的風格特色,又增加了劇目的可看性。
從藝近40年來,一直在劇團擔任主要演員,主動走訪新昌、嵊州等地的目連戲老藝人,搜集整理歷史資料,拜師學習表演技藝,熟知《目連戲》的歷史,對扮演目連戲的角色細心揣摩,形成自己的表演風格,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展演交流活動。近些年來,更是大力推動目連戲的挖掘復排和人才培養(yǎng),對紹興目連戲的保護傳承和發(fā)展傳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劇團內部的第七代、第八代部分學員中傳授目連戲的表演技藝,培養(yǎng)的徒弟如謝日超,工武丑行,熟練地掌握目連戲之“男吊”技巧,2020年被認定為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紹興目連戲,是流傳于紹興市及所屬各縣以目連救母為題材的戲文,是紹興水鄉(xiāng)“社戲”乃至整個民間戲曲的主要劇種之一,被稱為“戲劇始祖”“戲劇活化石”。應節(jié)中元,驅邪解禳,是紹興水鄉(xiāng)社戲乃至整個民間戲曲的主要劇種之一,明代已盛行。
與其他目連戲相比,具有唱腔獨特,擁有特殊樂器“目連號頭” 出目獨特,在近200出目中,數(shù)十出為鄭之珍本等外省各本所無的表演獨特,是與宗教儀式結合的儀式劇,并有全國獨有的啞目連等三大特征。
施潔凈
紹劇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施潔凈表演紹劇。
向上滑動閱覽
施潔凈,女,1970年出生,師承著名紹劇表演藝術家、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錢慧韻(已故),為紹劇“錢派”傳承人,一級演員,曾斬獲中國戲劇梅花獎、文華獎等全國大獎,曾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獲評全國先進工作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兼工老旦和小生,嗓音高亢亮麗、唱腔華美圓潤,不同戲劇人物的感情、表演拿捏得恰到好處。
在40余年的藝術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著紹劇“錢派”藝術,堅持傳承實踐、積極帶徒傳藝,成功塑造了《兩狼山》中的楊六郎、《三請樊梨花》中的薛丁山、《霍光廢帝》中的田延年、《秋瑾》中的秋瑾、《楊門女將》中的佘太君、《包公打鑾駕》中的李后等眾多經(jīng)典舞臺形象,每年參與近百場下農(nóng)村、進社區(qū)和學校的文化惠民演出,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為紹劇的保護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傳播服務作出了重要貢獻。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劇照
紹劇又名“紹興亂彈”,俗稱“紹興大班”,是我國亂彈戲劇傳存在紹興的一支。紹劇大約在明末清初年間形成于紹興等地,以坐唱形式出現(xiàn),并以大鑼、大鼓、大鈸伴奏的腔調演唱,乾隆年間搬上舞臺,后流行于紹興、寧波、杭州、嘉興、湖州及上海等地。
紹劇的劇目,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約有300多本。劇作有尺調、正宮調、小工調三類亂彈劇作,即老戲、時老戲、時戲。紹劇作為“社戲”多在廟臺、廣場演出,其唱腔響亮宏大,悲壯激越,其表演豪放灑脫,文武兼?zhèn)?,形成了粗獷雄壯之特色。可以說紹劇在我國戲劇百花園中有著獨特的歷史地位,魯迅先生也給予極高的評價,稱之為“越人復仇之聲”。
陳華春
紹興宣卷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向上滑動閱覽
陳華春,1942年出生。師承宣卷知名藝人徐子安,系統(tǒng)學習了紹興宣卷的傳統(tǒng)曲目和傳統(tǒng)唱調。從小對戲劇、曲藝甚感興趣,特別對農(nóng)村中宣卷的唱腔耳熟能詳,唱腔婉轉、吐字流利,除常規(guī)傳統(tǒng)的念佛調外,能根據(jù)卷本情節(jié)穿插紹劇、越劇曲調及烏燈調、孟姜女調、鸚哥調等。
擅長的卷本有《三包龍圖》《雙狀元寶卷》《太平寶卷》等30余部,并創(chuàng)作編寫了如《五水共治》《十大勸》《敬老寶卷》等現(xiàn)代題材卷本。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自覺繼承傳統(tǒng),并十分注重宣卷的保護傳承與發(fā)展弘揚工作,整理收藏了大量傳統(tǒng)寶卷,自組班社專職從事宣卷藝術,演唱活動遍及紹興、蕭山、余杭等地,帶徒授藝10余人,為宣卷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下圖 清代檔案中收入的《龍圖寶卷》。
紹興宣卷系具有宗教色彩的唱說文藝,主要用于祀神祈福。宣卷自唐以來即有,至清代發(fā)展成為曲藝,據(jù)《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宣卷》條目中記載:“清同治、光緒年間和民國初年,宣卷擴展到江南的上海、杭州、蘇州、紹興、寧波城市為中心的廣大地區(qū),雖然仍作布道之用,但已發(fā)展成為一種民間說唱藝術。”
宣卷的唱本,即卷本,通稱“寶卷”。藝人在演唱時,置卷本于桌,照本宣唱,故稱宣卷。
金光俠
調吊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向上滑動閱覽
金光俠,1962年12月出生,為金氏調吊第四代傳承人。6歲開始就跟著父親、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金壽昌(已故),練習祖?zhèn)髡{吊技藝,常年練習不懈,至今已經(jīng)57年。對調吊的核心技藝有著深刻的理解和體會,在傳承前輩技藝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創(chuàng)新了調吊動作。積極推動調吊的傳承和傳播工作,有計劃地物色培養(yǎng)后繼人才,推動籌建紹興市金壽昌調吊傳習所,加強項目的記錄保存,組織參與相關社會公益活動、展示交流等,配合文旅部非遺司組織開展的金壽昌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為調吊項目的申遺保護和傳承發(fā)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金光俠表演調吊。
調吊是一項純粹運用肢體語言進行表演的空間懸垂運動。作為個人鍛煉身體的方法和民間雜耍,它已有悠久的歷史。
《唐傳奇》以及宋代的《太平廣記》,清代的《聊齋志異》均有對空中雜技的精彩描寫,說明從唐代以來我國就有技藝高超的空中雜技表演。據(jù)已故老藝人回憶,大約在200年前,調吊就在浙江紹興和安徽安慶一帶出現(xiàn)。紹興的調吊是隨著安徽的江湖藝人在紹興一帶表演而傳入的。開始只是江湖藝人的雜耍,叫“三上吊”、“杠上單吊”、“猢猻變戲法”,就是把頭上的發(fā)辮吊在一根高懸的繩索上,做一些前后左右擺動的簡單動作。
呂成
嵊州竹編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向上滑動閱覽
呂成,1972年出生于嵊州市前良村,自幼師承父親呂香海學習竹編技藝,全面掌握整套工序流程,能于一厘米竹子破篾40根,技藝精湛。后又拜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俞樟根(已故)為師,深化了對竹編的理解和認識,技藝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作品榮獲多項國家級、省市級獎項,并被清華美院、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館、國際竹藤組織等單位組織收藏。2003年創(chuàng)辦嵊州市大志然工藝竹編廠,有工人70多人,成為開展竹編設計、創(chuàng)作、展示、交流的重要陣地。積極開展帶徒授藝,配合俞樟根搶救性記錄工作,推動非遺進校園,參加各級各類展示交流活動,開展創(chuàng)新融合工作,對嵊州竹編的保護傳承與發(fā)展傳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嵊州竹編《花塔》《蘇武牧羊》。
嵊州竹編始于2000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至漢晉時工藝已臻精細,明清兩代編結水平進一步提高,逐漸成為民間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經(jīng)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嵊州竹編形成了一整套規(guī)范工序,以及漂白、花筋、藍胎漆、模擬動物等特色工藝。2006年,嵊州竹編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
作為有著2500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紹興傳統(tǒng)技藝傳承遠近聞名。其中,紹興釀酒的歷史非常悠遠?!秴问洗呵铩ろ樏衿酚涊d:“越王苦會稽之恥……有酒,流之江,與民同之?!笔贩Q“簞醪勞師”。
源于春秋,成于北宋,興于明清的紹興黃酒釀制技藝是越地先民基于豐富實踐經(jīng)驗轉化而成的一種釀酒技巧和技能,經(jīng)過千年演變和發(fā)展,不斷改進和提高,出神入化,終成傳世絕技。它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良好的經(jīng)濟價值。
胡志明
紹興黃酒釀制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胡志明在國家黃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徒弟們從“守正”與“創(chuàng)新”角度一起研發(fā)設計黃酒酒體。
向上滑動閱覽
胡志明,1963年出生。黃酒行業(yè)首位“中國釀酒大師”,輕工“大國工匠”。師承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阿牛(已故)及李家壽、沈錫榮等,熟練掌握紹興黃酒釀制的全套工序流程和核心技藝,40余年的堅持不懈使其成為當下傳承人群的中堅代表和領軍人物。1995年首次推出“古越龍山年份酒”,開創(chuàng)了中國酒業(yè)年份酒的先河。2008年主導起草《紹興黃酒》和《黃酒》國家標準,為產(chǎn)品質量提升和行業(yè)有序發(fā)展作出引領貢獻。堅持傳承實踐,積極開展帶徒授藝培養(yǎng)后繼人才,大力推動技術革新、產(chǎn)品研發(fā)和裝備提升,加強理論研究,推動進校園傳承教學,參加各級交流展覽活動等,為紹興黃酒釀制技藝的保護傳承、振興發(fā)展和傳播服務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潘興祥
紹興黃酒釀制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潘興祥在進行蒸飯操作。蒸飯要求是熟而不糊、顆粒光潔,內無白心。
向上滑動閱覽
潘興祥,1963年出生于紹興一釀酒家庭,爺爺、父親都是釀酒工。為中國釀酒大師、國家級黃酒評委,曾榮獲浙江省勞動模范等稱號。17歲起師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阿牛(王阿牛),學習紹興黃酒釀制技藝。40余年來,已完整熟練掌握了項目的系統(tǒng)知識和核心技藝,在長期的傳承實踐中,改進和完善了多項生產(chǎn)工序,帶領團隊研發(fā)了多款黃酒新品,且深受消費者歡迎。
在傳承實踐的同時,重視人才培養(yǎng),編寫紹興酒工藝規(guī)范、作業(yè)指導書,悉心傳授技藝之道,先后培養(yǎng)了50余名后繼人才。加強理論研究,撰寫了多篇論文及著作,立意創(chuàng)立“紹興黃酒開釀節(jié)”,將釀造技藝和人文精神結合起來,豐富和拓展了紹興黃酒的文化內涵。
張月來
石橋營造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向上滑動閱覽
張月來,1951年出生,17歲開始跟隨舅舅學習石匠手藝,逐漸掌握了各種石材的性能,以及各式橋基、橋墩、橋臺、榫卯部件、鏈鎖橋拱部件加工安裝等石橋營造的整套工藝流程及技術難點。
從藝50多年來,參與建造各種橋梁150多座,足跡遍及紹興、杭州、嘉興、上海等地,所建工程多次受到業(yè)主和有關部門的肯定和表揚。在堅守傳承實踐的同時,積極參與配合保護單位紹興市古橋學會開展工作,悉心培養(yǎng)后繼人才,先后收徒傳藝10余人。搜集保存石橋相關文獻資料和制作工具,參加課題理論研究和交流活動,推動石橋營造技藝進校園展示教學,全面推動著紹興石橋營造技藝的保護傳承和傳播服務。
八字橋。
紹興石橋營造技藝高超,站在時代的前列。紹興的古橋營造技藝應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之前的浮橋和木梁橋,越國時期,因鐵質工具的出現(xiàn),使石柱、石梁、石橋面等新構件運用到古橋營造中,進入了石梁橋的創(chuàng)始時期。至漢代,石拱建橋技術已經(jīng)相當成熟,在紹興的橋梁建設中也有應用。
秦、漢時期,是紹興橋梁的創(chuàng)建發(fā)展時期。唐、宋時期,當時紹興的運河驛路暢通,工商業(yè)發(fā)達,使橋梁營造技藝不斷提高,紹興石橋的發(fā)展也同時進入全盛時期。清代,石橋營造技藝發(fā)展到鼎盛時期。紹興石橋不但表現(xiàn)了先進的營造技藝,又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學術價值和使用價值。
陳鵬飛
越窯青瓷燒制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向上滑動閱覽
陳鵬飛,1963年出生。系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學習越窯青瓷的制作,多次參觀考察古窯址和博物館,向前輩和古陶瓷專家請教學習,在繼承前人技術工藝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
從藝40余年來,熟諳越窯青瓷燒制技藝,在原料選擇、釉色配比、器形設計上均有建樹,通過長期積累總結出原始的原料配方與釉色配方,成功仿制出逼真度很高的各時期代表作達120余種,被多個博物院收藏,達到“原料真”“釉色真”“器形真”,受到古陶瓷專家和越窯青瓷研究權威人士的高度評價。積極開展傳承工作,培養(yǎng)后繼人才,形成了較大數(shù)量的傳承人群體和合理的傳承梯隊,為該項目積極持續(xù)穩(wěn)健發(fā)展積蓄了強勁動能。
上虞窯業(yè)生產(chǎn)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河姆渡文化時期,上虞就有簡單的陶產(chǎn)品出現(xiàn)。
東漢中晚期,以小仙壇窯址為代表的上虞曹娥江游地區(qū)的眾多窯場,成功創(chuàng)燒出成熟青瓷。其紋樣組合簡單、樸素,有水波與弦文等;題材選擇廣泛,有云氣紋、杉葉紋、羽毛紋、蝶形紋、網(wǎng)絡紋、席紋等;紋樣制作粗糙,以刻劃、柏印為主,出現(xiàn)模印,少量的附加堆紋。在東漢、三國、晉、南北朝、唐宋以小仙壇為代表的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區(qū)的眾多窯場,出現(xiàn)雕塑、泥塑。從風格上看造型生動,刻畫自如,十分貼近現(xiàn)實生活。
///
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傳承的,豈止非遺?
撥開歲月的帷幕,他們守護的
是獨屬于這片土地的風華
是紹興人的骨血與鄉(xiāng)愁
是紹興人熠熠生輝的過去與未來
……
紹興市新聞傳媒中心編發(fā)
嵊州生活網(wǎng)友情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標注作者及出處有誤、侵權煩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并表示歉意。
2019-2020 shengzhouw.com All Right Reserved 《嵊州生活網(wǎng)》版權所有
電子郵件:349829937@qq.com 法律顧問:浙江計然律師事務所 趙士建(律師)浙公網(wǎng)安備 33068302000729號 信息產(chǎn)業(yè)部備案/許可證編號:浙ICP備19052336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