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嵊州融媒記者 陳鏈芳
特約記者 沈乃燦
本報訊 在農村,一些地處偏遠的土地由于受地理環(huán)境和基礎設施落后的影響,一度造成種糧難。去年,嵊州鹮棲農場負責人沈秋華承包了一片土地后,有了一個改造山岙農田的夢。他說:“只有改變現(xiàn)狀,才能擺脫困境,讓幾乎沉睡的土地充滿生機?!?/p>
4月2日上午,記者在三界鎮(zhèn)沈塘新村位于謝塘岙上王嶺地段,看到一臺挖機正在清理水渠,加固山塘堤壩,另一臺挖機正在山塘的下方修筑機耕路。
“這條機耕路全長700多米,寬3米,打通后,這里的50多畝水田,今年將首次使用機械化耕作來種植雜交水稻?!鄙蚯锶A告訴記者。
今年58歲的沈秋華是沈塘新村村民,30多年來一直在外創(chuàng)業(yè)打拼,憑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闖出了一片新天地。隨著年齡的增大,沈秋華決定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
去年,沈秋華在謝塘岙實施非糧化改造工程中,看到周邊7個小山岙的田地因交通不便和農灌設施陳舊老化等原因,出現(xiàn)失管閑置甚至撂荒等現(xiàn)象。出于對家鄉(xiāng)土地的眷戀之情,沈秋華有了包田種糧的念頭。去年下半年,結合非糧化改造工程,沈秋華將謝塘岙包括7個小山岙在內的140多畝農田進行了統(tǒng)一承包,將原種植的花木進行徹底清理,并種上了小麥,目前87畝小麥長勢喜人。
經過去年的一番勞作,沈秋華認為辛勤付出很值得,同時覺得單靠原始農業(yè)生產方式,不但勞動成本大,而且效益也不佳,長此以往,勞動力難找將成難題。要長期經營這片土地,只能通過機械化才行,因為農業(yè)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時下當務之急就要改造好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
說干就干,新年伊始,沈秋華率先對承包的土地進行了三次實地踏勘,并構思出一套集農業(yè)休閑、觀光、耕作于一體的藍圖,包括修筑機耕路,路邊種上花木、清淤山塘、砌筑護壩、鋪設農用灌網和清理水渠等等。
今年2月下旬,兩臺挖機同時進場施工,率先對黃蜂洞、洪格岙、著寺灣等7個小山岙的機耕路進行打通,以確保87畝小麥的施肥、植保、培育管理等能正常運行。目前上王嶺下方的機耕路修建已接近尾聲,預計4月下旬可全部完工。
據(jù)統(tǒng)計,到目前,已新建機耕路2300多米,路邊種植景觀花木2500多棵,清淤山塘水庫2個,鋪設管道500多米,砌筑水壩50多米,共投入資金20多萬元。隨著農業(yè)基礎設施的改善,沈秋華又在周邊承包了100多畝土地。他表示,通過農業(yè)生產機械化,再加上國家出臺的一系列種糧好政策,他對今后的包田種糧充滿了信心。
來源:今日嵊州
嵊州生活網友情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標注作者及出處有誤、侵權煩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并表示歉意。
2019-2020 shengzhouw.com All Right Reserved 《嵊州生活網》版權所有
電子郵件:349829937@qq.com 法律顧問:浙江計然律師事務所 趙士建(律師)浙公網安備 33068302000729號 信息產業(yè)部備案/許可證編號:浙ICP備19052336號-3